在刚刚结束的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数字文化创意收藏品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据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运营及版权负责人李宁介绍,本届服务交易会期间,共有14家数字文创合作平台参加了服务交易会的展区活动。9月1日-3日三天时间,共售出8件数码文创藏品,共售出38091件,总收入20万元。这些数字文化创意收藏很多都是9.9元起卖,价格亲民,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数字收藏(Digital collection)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新浪潮,特指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下,针对特定作品和艺术品生成的唯一的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的数字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
据了解,本次展区共有28家参展博物馆推出了近千件网络文创新品,其中不少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非皮影戏和甲骨文已经数字化,数字收藏和传统文化已经融合成一种趋势。
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之一,将数字馆藏与文化相关内容相结合以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行业趋势。
此外,18号数码系列还推出了以熊猫“Apu”为主题的数码系列。围绕熊猫“阿普”不同的运动休闲造型,定制开发了火炬手、旅行、足球、放风筝四款“阿普”动感数码系列。十八数码集构建了从创作者发现、内容孵化、IP价值发现到应用场景运营的完整商业生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基础,为国内市场持续输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数字馆藏。
据第三方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数字馆藏规模约为1.5亿元。今年整个数字收藏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到2026年全行业规模将达到150亿元,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
区块链技术赋能,数字馆藏展现非凡活力
“本届服务贸易交易会我们展区的主题是‘多彩文化艺术数字化赋能把博物馆文化创作带回家’。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文化艺术创作的融合,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把博物馆文物‘带’回家。”李宁说。
数字馆藏正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事实上,基于“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行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数字产品已经成为建立新的流通手段、拓展新的市场可能性、构建安全、可信、高效的市场环境、激发传统产业活力的重要推手。数字馆藏作为依托区块链技术的特定形态,实现唯一标识确认权益归属,使非同质的数字作品、艺术品、商品得以流通和追溯,充分体现了区块链技术在商品流通和版权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