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山东省职教高考当天,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学生姜昭鹏乘车赴考点途中,遇到同学突发心梗休克。危急时刻,这位年轻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救人,护送同学就医,因此错过了首场语文考试。幸运的是,因抢救及时,这位同学恢复了心跳,目前正在康复。
这个故事,让人不禁想起百余年前的另一个场景。1921年,年轻的林巧稚参加协和医学院招生考试时,遇到一名女考生因中暑晕倒,她当即放下试卷上前施救,直至对方脱离危险,而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未能完成试卷。本以为自己会落榜,没想到一个月后,林巧稚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原来,她救人的一幕被监考官默默记下并如实上报,监考官认为她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表现出优秀的品行。协和校方认真研究了她的考试成绩,认为她的其他各科成绩都不错,于是决定录取她。后来,林巧稚成为我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万婴之母”。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无论是林巧稚还是姜昭鹏,在人生的考场上,都面临过同样的选择题:是紧握自己的机会,还是伸出援手挽救他人的生命?他们都选择了后者。“不后悔,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是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姜昭鹏的这句话朴实却震撼人心,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令无数网友动容:“虽然你错过了考试,但你的人生试卷已满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生命救援中,每个人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姜昭鹏的专业急救、司机的闯灯送医、医院的全力抢救、交警对违章的豁免,共同织就了一张生命保护网。这既是对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也是“救人无忧”得到制度保障的完美呈现。
事后,当得知姜昭鹏可能没有补考机会时,许多人表示惋惜,纷纷留言请求为他“破例”。值得欣慰的是,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近日发布消息,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按照规定程序启用副题为姜昭鹏安排补考,让这场“生命的考试”有了一个温暖的后续。
这一决定温暖而有力量。它不仅给了姜昭鹏一个公平的机会,更向人们传递出一个深刻的价值导向:善良比分数更珍贵。考试制度设立的初衷是选拔人才,而真正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高尚的品格。若因见义勇为而错失机会,反而会让人们陷入“重才轻德”的误区。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处理方式,既守住了制度的刚性,又让善行义举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可谓一举两得。
由此延伸,姜昭鹏的故事还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们能否像他一样冷静施救?
数据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达97.1/10万,且有上升趋势;有大量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医院之外,而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在发病后的4至6分钟,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会下降约10%。姜昭鹏之所以能够施救成功,正是得益于他在校期间系统学习的心肺复苏技能。更值得肯定的是,姜昭鹏所在学校将急救知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师生和员工“人人会急救”。
现实中,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仍然偏低。近年来,虽然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场所逐步配备AED设备,但真正会使用的人还远远不够。面对突发状况时,许多人往往因缺乏急救知识而束手无策。这提醒我们,普及急救技能刻不容缓。试想一下,如果更多学校都将急救课程纳入常规教学,像重视文化课一样重视急救培训;如果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能定期组织急救演练;如果公共场所加强对AED使用的宣传普及……当人人学急救、会急救、敢急救,“姜昭鹏”式的英雄或许会更多,生命的防线也会筑得更加牢固。
从林巧稚到姜昭鹏,百年时光流转,对生命的敬畏未曾改变。敬畏生命,既体现在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未雨绸缪中,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