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际协同、央地协作、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统计监测,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科技服务业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国技术出口额同比增长8.8%;
截至2024年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672项,申请发明专利7077项,实现690项技术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建设各类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1.6万家,建成覆盖全国95%县级以上地区的孵化服务体系,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突破1.1万亿元;
……
“总体看,我国科技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并举的发展阶段。”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魏巍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创新驱动、市场导向、融合发展、系统推进、质量为先为原则,壮大服务主体,优化发展生态,提升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增长和质效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际协同、央地协作、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统计监测,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地方层面,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区根据实际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陕西出台多项举措支持“秦创原”科技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这些政策为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比如,近年来,北京市相继出台《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双百”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今年1月又出台《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14条有针对性的举措,并建立了由科技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双牵头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和市区协同,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璞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举措,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挥高质量标准引领作用
标准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标准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标准好,科技服务业才能好。
“我们准备从标准的体系建设、重点研制和贯标落实三个方面来推动,以高质量标准引领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魏巍说。
一是健全标准体系,绘好标准大厦“施工图”。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组建部科技服务业标委会,编制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完善标准化路线图,强化标准体系化布局。前期,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反馈意见近百项,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吸收采纳,加快推动实施。
二是研制重点标准,立好标准大厦“顶梁柱”。将按照“急用先行、系统布局”原则推进标准研制工作,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术语、分类与代码等基础通用标准,系统布局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技术推广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快制定技术交易服务规范、技术转移机构评价、技术经理人能力要求等急需标准,搭建好“四梁八柱”。
三是实施贯标行动,让标准成为产业发展“助推器”。将组织地方、标准化机构、相关行业协会等开展标准宣贯,推动科技服务机构对标达标,引导提升服务标准和质量。同时,还将通过案例推广、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标准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是我国五大要素市场之一,其发展水平影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效果。从今年1月至4月数据看,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22.8万项,合同成交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但各地技术市场仍存在不互通的问题,举例来说,我国三大技术交易所——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科交中心的技术交易规则尚未实现统一,将影响到技术的跨区域流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吕先志坦言。
吕先志表示,“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我们将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的技术市场,通过统一技术市场制度、规则和监管,打破传统技术市场的区域壁垒和市场准入限制,整合分散的技术资源、平台和服务,形成一个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技术交易生态系统,推动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跨区域、跨领域应用。我们将做好技术市场规则制定者、平台搭建者、市场守望者、生态建设者,推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现代化技术市场。”
具体来说,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完善技术权益登记、交易标准、产权保护等技术市场基础制度,促进技术市场规范有序高效运行。修订发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和登记规则,提升技术合同登记质量。
二是搭建平台载体。建好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统一技术交易规则体系,形成集技术合同登记、成果价值评估、供需智能匹配、在线交易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交易平台,为一体化技术市场搭建数字底座和功能底座。
三是强化服务支撑。构建“机构+标准+人才”三位一体的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科技传媒等科技中介机构。制定技术转移机构等服务主体的相关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和评价体系,提升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聚焦重点产业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多举措持续深化产融合作
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是科技服务业的一项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推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截至目前,我国搭建的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已汇聚38.1万家优质企业、3090家金融机构、800余项金融产品。我国已建立起科技、产业、金融三方信息共享机制,联合150多家头部金融机构,支持早期硬科技项目、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等融资5400亿元。针对制造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中试险+研发贷”、专精特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工信数转贷等一批特色金融产品,建成了1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版。
魏巍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深化产融合作,深化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
在优质项目培育方面,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低空经济等领域挖掘早期硬科技项目,对接全国创新资源和金融力量,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地。
在企业融资保障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与金融机构加强战略合作,推动优化金融工具组合,推广应用“中试险+研发贷”组合模式,增强中试项目方和投资人市场信心。
在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面,深化企业创新积分制推广应用,推动与优质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协同,引导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赋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