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斗应用总体规模稳步提升,推进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愈加完善,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检测认证体系日益强化,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国际合作实现稳步发展。北斗规模化应用正在全面开启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介绍了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应用的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状况。
据介绍,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长6.76%。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05%,达到1527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0.50%。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7.54%,达到3480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9.50%。
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当前,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服务市场总体稳定,三大市场持续向好。
在专业应用市场方面,截至2022年四季度,全国推广应用各类北斗终端超过2000万台/套。交通、公安、农业等行业已初步实现北斗规模化应用,在通信授时、气象监测、应急减灾、城市管理等领域正在加速推进北斗规模化应用。
在大众应用市场方面,2022年北斗系统进一步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让大众更加“有感”,形成了更多应用场景,有力拓展了北斗大众市场的应用规模。北斗正在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2022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64亿部,其中2.6亿部手机支持北斗功能,占比达到98.5%。目前,北斗高精度智能驾驶系统已形成规模化应用发展态势。北斗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在第三代荣威RX5、名爵7、飞凡和智己的全系产品等多款车型上量产,实现北斗系统的规模化应用,让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年,北斗特殊应用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在防灾减灾领域,截至2022年6月份,“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已在全国20个省的交通、水利、地质灾害、住建、应急、能源、矿山、环境等行业或领域成功应用,布设监测点8000多个,完成了600次安全预警。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稳步提升,离不开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冬航介绍,2022年,具有传统发展优势的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华中地区、西部地区五大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区域和产业发展重点城市积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布局,巩固了区域发展特色优势,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五大区域实现综合产值约3778亿元,在全国总体产值中占比高达75.44%。
李冬航表示,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所覆盖与涉及的省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发展全链条北斗卫星产业集群的规划,支持北斗领域技术创新、支持北斗优先大规模应用、培育壮大卫星导航经营主体、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合力推进北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应急救援、智能驾驶、地理信息、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诸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及应用的智能化升级。
今年以来,时空大数据、城乡数字底座、无人系统、智能信息服务等正在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北斗时空信息应用与服务的广阔市场,推进了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化应用,市场活跃度有望触底反弹,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也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北斗时空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正在形成崭新的产业生态圈。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正在向时空服务产业全面跨越升级,将助力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形成真正的超万亿元产业规模。
据悉,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加速,将带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北斗的作用也从最初的时空信息采集逐渐转变为与目标行业既有业务的深度结合,打造形成新的工作模式、新的服务业态,在安全、精准、远程、提质、增效等方面产生显著效能,这将为北斗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创造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未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建设重点在哪?李冬航认为,要紧紧抓住北斗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建设和完善四大体系,持续推动北斗应用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一是要完善产业创新体系,二是要构建融合应用体系,三是要健全产业生态体系,四是要建设全球服务体系。据悉,为有效保障四大体系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将从加强统筹协调、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规范和加强宣传推广着手,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和服务举措,同时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