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外科技馆展览叙事实践,适于科学精神传播的科普展览在叙事逻辑上具备一些共同特征。以下将以与认识过程的三次飞跃相对应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知自我展示策略为例,揭示“成为……”模式及其对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
??1、认识世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生成是源于实践的,唯物论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基于反映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非先验论式的“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科技馆展项遵循科学内容自身的生成规律,通过展项这种物质媒介对现象的再现,让观众去看、听、嗅、触摸、感受规律在形成之前的自然样态,形成完整的由现象到感知、再到认知的知识生产链条,并在“现象—感知—认知”这条知识生产链条的必要环节设计装置/游戏/模型/场景启迪观众像科学家一样对我们周围的世界秉持科学好奇心,在求知欲驱使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使用科学方法,将现象理论化为规律,自主地完成新知识的生产,并进一步反思这一过程中体现的科学观念、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如,美国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科学风暴”展厅以“找回你内心的科学家”为逻辑线索,重燃观众对现象的好奇心,揭开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的科学。又如,国家海洋博物馆在海洋灾害体验厅将海洋科学生物实验室变为了展厅展示的一部分,科学家在其中开展相关实验,同时也培养、照顾生活在海洋灾害展厅中的活体生物们,成为了展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物实验室的周围还设有一些观察卤虫、扁藻等海洋微生物的展项,展台上有与实验室中相仿的培养瓶,观众像实验室中的科学家一样通过显微镜观察这些微生物的形态与运动。
??2、改造世界:像工程师一样造物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的根本目的。“现象—感知—认知”的知识生产仅完成了由实践到理论的单向路径,而理论本身又有一种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冲动,从而形成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循环与复归。理论需要在现实实践中得到检验与运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引以自居的人类生来就具有一种造物的倾向,使得创造实物、解决问题成为有别于科学家寻找规律、建立理论的另一条科学探索和自我成就的路径。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创始人奥本海默就提出并倡导一种“体验展项—产生兴趣—深入探索—创新创造”的过程,如果将“现象—感知—认知”路径称之为知识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奥本海默所谓的上述过程就是一种与知识生产过程并行的实物生产过程,这种实物生产也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科技馆探客教育的核心逻辑,体现的是一种有别于科学思维的工程思维。探客教育蕴含的工程思维的精髓在于跨学科和生活实际的领域,通过孩子的好奇心去探究、实践、发现和建构,强调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活中所发生事情的观察和思考去学习因果、学习分类、学习归纳和演绎。
??如,加拿大蒙特利尔科学中心Fabric创造力工厂将自身定位为以实验和创造为重要工具的、供观众思考和实验的想象力工作室,邀请观众随意用各种零件进行发明和车间组装的工作,独自工作或团队协作,预想技术解决方案,用零件和工具实践解决方案。又如,广东科学中心“技术与创新”展馆鼓励观众大胆梦想、捕捉意外、团队协作、不断尝试、放眼世界的探究实践,合力运球、叠纸飞机、发射并让你的纸飞机穿过既定大小的洞口,铺设轨道让小球滑下来并发出有节奏的音乐,调整风帆角度让你的帆船成功渡河……展馆将探客教育落实为了科技馆的常设展项,将“像工程师一样动手做”的工程思维融入展馆叙事逻辑。
??3、认知自我:像医学家一样审己
??利用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经验来进行自我认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精神及与他人、与世界的种种联系,是认识的根本转向。不管是科学家式的对世界的思考,还是工程师式的对实物的创造,都反映了一种人类对自己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改造的欲望,与之并行的还有一种人类对自己内部世界的认知与改造的动力,这种向内的探索倾向便与医学紧密相关,像医学家一样了解自己的身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保障身体的有序运转,维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近年来,健康传播成为了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与科学素质下设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几个维度有所不同,健康素养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理念和健康行为四个维度。对比科学素质和健康素养的相关维度,可以看到与科学思维导向下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抽象升华式路径不同,健康素养的“知识—技能—理念—行为”的落脚点是较为具体的“行为”,强调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与健康相关的决定,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苏格兰邓迪科学中心的“医学奇迹”展厅以邓迪医学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工作为基础,设置了B超检查、内窥镜检查和外科手术、微创手术等展项,观众像医生一样进行手术训练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的医学知识。又如,美国休斯敦的健康博物馆开发的“超越X射线”巡展,以向公众普及医学科学奥秘为目标,让公众扮演医生的角色,激发其想象力,并增加其关于医学成像的知识。“做一天的放射科医生”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肺部影像,并了解医生在做出诊断时在 X 射线、CT 扫描和 PET 扫描中实际看到的内容,探索医学成像技术如何创造新的方式对我们的身体及周围的世界进行可视化。
??可见,在国内外科技馆展览展示实践中,无论是在引导公众认识世界过程中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成为科学家”叙事、改造世界过程中像工程师一样造物的“成为工程师”叙事、认知自我过程中像医学家一样审己的“成为医学家”叙事,均存在“成为……”的底层叙事逻辑。对于公众而言,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医学家,带来了视角上的转换,使其得以了解科学家在认识世界、工程师在改造世界、医学家在审视人体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由此形成的科学思想、积淀的科学精神,为日后真正从事这些科学相关行业,提供了具身化体验,在展览中与科学家/工程师/医学家的相遇,为其心智及主体性的塑造带来裨益,提升弘扬科学精神之成效。
??本文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项目《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传播机制和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张娜,系广东科学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