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0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跳出“天坑”标签,看见专业的真正价值

来源:光明网    2025-06-30 18:44:29    阅读量:11641    
1_14 1_15 1_16

又是一年高招季,当高考分数在屏幕前定格,无论是欢呼、失落还是迷茫,对于大学专业的选择成为了考生和家长最为“头疼”的事情。而每每这时,网络上有关如何填报志愿的内容也相应成为了热点话题。

“材料专业不要选”“学药学就是无止境的实验”“学了地学等于进入苦海”……点开一些专业解读的文章或视频,总能看到网友们略带“反骨”的评论。有人给专业贴上“天坑”标签,断言“毕业即失业”,有人则抱怨专业学习辛苦且不挣钱,劝诫考生绕道而行。长久地浏览下来,不免让人内心发问:真的没有一个专业是十全十美的吗?

没有永远的“坑”

事实上,每个专业都承载着独特的社会价值,也有其优缺点。过去几年,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四个专业被打上“四大天坑”标签,曾经被认为是不好学、难就业、赚钱少,不仅本科打基础太广、方向太杂,不读研基本无就业可能,即便读了研,也是工资低、性价比低。

然而,随着“双碳”目标的加速落实,新能源、半导体、光电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曾经的“四大天坑”专业翻身成为了“香饽饽”。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殷官超在接受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的“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采访时就曾表示,材料学科作为众多行业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基础保障,称其为“填坑”专业更为合理。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段顺介绍,像高性能碳纤维,以前高强高模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是典型的受限材料。但经过多年攻关,我国已经实现T700、T800级别碳纤维的自主生产,部分T1000级别材料也正在逐步实现产业化,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再如,聚酰亚胺薄膜这种材料被称为“黄金膜”,是柔性电子、5G通讯、航空器绝缘材料的核心材料之一,我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打破国外垄断。

如今,材料类专业仍在“推陈出新”。去年,教育部增设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材料研发相结合,旨在推动材料在高效计算、自主实验、材料大数据技术、材料智能化制备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材料领域智能化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国内率先创办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就是为了响应国家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并主动适应新材料研发模式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高精尖学院院长谢建新说。

这样的改变,在其他三个专业上亦是如此。目前,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制造已是全球科技竞争的高地。今年3月,深圳理工大学教授祁林林和团队在《自然》上揭晓了一个颠覆生物教科书的重要发现,他们用遗传学证据证实了cAMP是植物细胞的第二信使。面对网络上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争议,他表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科研成果逐步落地转化,生物技术领域对各个阶段、层次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

是“天坑”还是“天选” 兴趣很重要

在生化环材逐渐扭转人们观念的同时,一些专业开始“入坑”。

“本科读人工智能不如读计算机和数学”“学土木就是白天在工地暴晒,晚上回样板房赶报告”……记者发现,互联网平台上,在“下一个天坑专业会是哪个”的话题回答里,几乎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说出本专业的弊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专业。

其实,很多所谓的“天坑”专业并不是真的“坑”。它们的存在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价值。高考志愿填报并非一场追逐热门的“赌局”,而应该是一次基于自我认知与时代需求的理性选择。许多人纠结于选择“热门”专业还是另辟蹊径,是凭着兴趣去选还是要注重“钱途”,用“天坑”“黄金”等标签粗暴划分专业,制造焦虑的同时,也消解了学科本身的多元价值。

“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专业学科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就曾指出,相比盲目追随“热门”,选专业不妨看看是否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工业升级、人民健康等方向。

诚然,一些专业的学习的确不易,医学生往往需要八年以上的寒窗苦读才能成才,法学学子要跨越司法考试的千军万马才能实现梦想,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更是常态。但反之,一蹴而就的成果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所谓“辛苦”“不挣钱”的抱怨,本质是将职业发展简化为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却忽视了专业成长的内在价值。

在“科普中国-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中,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用他们自身的故事,证明了是“天坑”还是“天选”,在于个人兴趣。很多人认为辛苦的地质学专业,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吴鸣谦看来便是乐趣;听起来很“土”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在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工程系主任方勇看来却充盈着梦想;劝退无数人的数学专业,是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明梅追寻内心纯粹的必选项……

“无论选什么专业,都要先扣好兴趣这颗扣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跃认为,扣好后,要再打好知识基础、敢于创新实践,只有把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才能走得长远。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愿未来的每个夏天,考生们都能拨开专业偏见的迷雾,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