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东科技宣布其深圳南山量产基地正式投产,标志着全球首条百万片级偏振体全息光波导(PVG)生产线全面落地。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突破了 AR 光学领域的量产瓶颈,更以 “中国智造” 的实力,重新定义了全息光波导的产业化标准。
一、量产背后的技术底气:全链条自研体系
谷东科技的量产能力,源自其五年磨一剑的技术积累。在材料端,公司自主开发了 GDPA3 光取向染料和 GDRM 系列高折液晶,其中 GDRM100 的折射率调制度(Δn)达 0.36,远超国际主流材料 RM257 的 0.165,为高衍射效率提供了保障;在工艺端,独创的局域调控液晶取向技术和 PVG 优化仿真算法,使光效提升至 3-4%,漏光比控制在 4% 以内,光学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材料合成到镜片加工,我们实现了全流程自主可控。” 谷东科技体全息研究院负责人王博士介绍,“例如,大面积曝光工艺采用自研的 35x35cm 全息曝光设备,产能较传统 4 寸晶圆工艺提升 80%,良率稳定在 90% 以上,这是量产成本控制的关键。”
二、M2020 量产版:性能与成本的黄金平衡点
此次量产的单绿 30° 二维矢量 PVG 波导 M2020,是谷东科技针对主流 AR 市场推出的拳头产品。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极致轻薄:厚度仅 1mm,重量 < 5g,满足消费级智能眼镜的佩戴舒适性要求。
光学升级:在 30°FOV 内实现 500nits/LM 高光效,亮度均一性 > 60%,同时通过优化全息光栅周期,彻底消除彩虹效应,透光度保持在 92% 以上。
隐私保护:正面漏光比 < 1:20,优于行业平均的 1:2 标准,适合医疗、工业等对隐私敏感的场景。
成本方面,通过自动化产线和材料国产化,M2020 的单片成本较同类进口产品降低 60%,而性能指标(如衍射效率、光效)提升近 10 倍,真正实现了 “高端技术,亲民价格”。
三、产业化路径:从单绿到全彩,从波导到生态
谷东科技的量产规划并非止步于单绿波导。根据公开信息,其技术路线图已明确:
2024 年 :试产二维扩瞳单绿 PVG,FOV 提升至 40°,适配 Micro-LED 单绿显示屏。
2025 年 :建成百万片中试线,推出 30° 全彩 PVG,采用高折树脂基板,光效达 10%,满足消费级全彩显示需求。
2026 年:量产 50° 全彩 PVG,厚度控制在 1.5mm,实现单片全彩显示,对标 Meta 等国际巨头的高端方案。
此外,谷东科技正将 PVG 技术向 AR-HUD 领域延伸。其开发的二维扩瞳全彩 PVG-HUD 方案,通过自由曲面波导与 PGU(光引擎)的结合,将传统 AR-HUD 的体积从 15L 压缩至 4L,FOV 扩大至 24°x18°,实现了技术革新。
四、行业启示:中国 AR 产业链的 “链主” 潜力
谷东科技的量产突破,对中国 AR 产业链具有多重意义:
上游材料:打破日本 JSR、德国科思创等企业对光取向材料和高折液晶的垄断,GDPA3 染料的价格仅为国际竞品 SD1 的 1/10,且稳定性更优。
中游制造:建立全息光波导的量产标准,推动 AR 光学从 “实验室定制” 走向 “工业化量产”,降低整机厂商的研发门槛。
下游应用:赋能教育、医疗、工业等垂直领域,例如工业巡检眼镜可通过 M2020 实现轻量化设计,同时满足强光环境下的清晰显示需求。
结语
当多数企业还在为全息光波导的良率和成本发愁时,谷东科技已用百万片级量产线给出了中国答案。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产业化思维的胜利 —— 通过材料、工艺、设备的全链条创新,谷东将曾经高不可攀的全息技术转化为可大规模商用的产品,为 AR 行业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谷东的量产,让 AR 离消费者的口袋,只差一个镜框的距离。”